2024年12月05日 17:01:52 来源:上海硕玛电气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11
想说“无核”不容易
“弃核”风波致核电发展放缓
福岛核事故后,一些国家萌生了“弃核”的想法。
11月24日,瑞士宣布将用20年时间耗资207亿瑞郎(合225亿美元)关闭瑞士的五座核电站。同**,欧盟公布了其范围内143座核电站压力测试报告,同时宣布支持保加利亚、立陶宛和斯洛伐克关停采用苏联时期技术的核电站,并提供5亿欧元的援助。
11月25日,随着日本福井县高滨核电站2号核电机组停止运转,日本全境54个核电机组中的80%已停运。
11月27日,德国北部丹嫩贝格附近铁路上,数千名反核民众用静坐等方式运送核废料的列车从法国进入德国……
尽管由地震和海啸引发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已经过去8个月,但人们仍然心有余悸。很多国家放缓和停止了在建的核电项目,有的国家甚至决定放弃核电,核电发展遭遇危机。
这其中就包括德国。6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德国将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核电站。德国现有的17座核电站中,有8座在福岛核事故后停运。但据加拿大原子能能源公司(国际杰出核反应堆提供商)中国区总裁阮养强分析,这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德国处在选举年,政府的这一决定只是为了博取选票,并不理性,核电占德国用电总需求的23%,放弃核能将使德国面临着能源安全、电价上涨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等挑战。”
“弃核”代价提示勿因噎废食
按照德国政府的计划,德国电力生产来自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将由2010年的17%提高至2020年的35%,到2030年进一步提高至50%。但德国仓促的“弃核”决策可能会导致电价过快上涨。因此,德国政府不得不加大电力进口。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从法国进口的电力增长50%,从捷克进口的电力更猛增673%。而法国和捷克主要都靠核能发电。为了满足德国的用电需求,捷克不得不建造更多的核反应堆。
同时,一向主张清洁能源的德国重新把目光投向煤电。煤电是德国当前*大的电力来源。德国正计划新建26座火力发电厂,并准备在今后5年向煤炭和天然气发电厂提供1660亿欧元的政府补贴。但是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却在不久前威胁再次降低德国电力企业的评级,理由是“弃核”的政治决定增添了市场不确定性。
事实上,关闭核电站的确导致了德国电价的上涨。据《柏林早间邮报》报道,柏林的电价2011年已经上涨了9%,明年年初还要上涨7%,报道写道“民众自己选择了放弃核能,因此也要接受为此付出的‘代价’”。
此外,由于核能发电减少、新能源供给不足,德国暂时需要更多依靠火力发电,或从欧盟其他国家购电,这都意味着制造更多二氧化碳。专家估计仅德国在2011至2020年间就要比原来多排放1.7亿至4亿吨二氧化碳。按欧洲碳排放交易机制,各国的碳排放量是需要“买”的。其结果就是这些多排放的温室气体进一步转化成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日本也因为停止运转核电站导致了电力的紧缺。核能约占日本能源需求总量的30%,核电站停运使得日本大部分区域都采取了强制性节电措施,丰田等日本主要汽车厂商不得不调整生产安排,一些企业把部分生产从电力短缺区域转移至电力相对宽裕的地区,然而,一旦电力短缺长期化、常态化,企业的应急措施将捉襟见肘。
核电站停运还可能造成燃料成本的上涨。日本政府的一份测算结果显示,如果现有核电站全部停运,并以新增火力发电弥补缺口的话,液化天然气等火力发电燃料成本将新增3万亿日元(380亿美元)。另外,福岛事故后各国关闭的核电站的废弃核燃料的安全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因为处理废弃核燃料的难度并不比运行和建造一座核电站容易。”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殷德建认为。
日本银行总裁(行长)白川方明认为,电力供应短缺将给日本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即电力不足常态化制约经济活动,电力成本升高影响企业收益和家庭购买力,企业和投资者对电力供应的担心影响日本中长期经济增长。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核电工程委员会主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放弃核电的代价是巨大的。核能总体来说安全性还是很高的,不能因噎废食。
核安全警钟促使技术升级
安全是核电发展的前提
11月,法国电力公司提高了该国58个反应堆的全年核能产量目标,并表示,和去年相比,今年将有更多的机组发电。高盛集团分析师称,这一目标反映了强劲的经营业绩和未来可能的进一步“迅速改善”。11月30日起,日本开始审议与约旦等4国间核能协定的国会批准草案,推进核电出口。
这些事实表明,尽管存在质疑,但核电发展的前景仍然可观。记者在近日举行的一次国际核能学术会议上,也从在座各国核能专家处证实,他们大多对核能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电,也已经成为共识。
沙特阿拉伯原子能研究院主任向记者表示:“我们应该从福岛核事故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提高安全技术水平,让核能更安全高效。历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三里岛核事故发生之后,核能利用的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一次的福岛核事故也会加快核能行业的技术改进。”
工程师温鸿钧也认为,从积极的方面看,福岛核事故将加快核能反应堆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安全性更好的第三代反应堆将得到更好的推广。
专家表示,以中国为例,福岛核事故对中国核电行业*重大的影响是技术选型落定。福岛核事故发生前,我国国内共存在二代、二代加及三代核电堆型,同时拥有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及自主研发共五国技术路线,新建的核电机组中则以我国自主研发的二代加堆型CPR1000为主,总体来看,技术力量投资非常分散。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核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在未来核电的发展中,以美国AP1000型和法国EPR型为代表的第三代核反应堆将成为主流堆型”的观点较为突出。
以美国西屋公司AP1000型和法国阿海珐公司EPR型为代表的第三代核反应堆与二代加堆型安全性的差异,是区别核电堆型代际技术路线的重要指标之一。经过安全概率评估,三代技术的失效概率降至限制标准的千分之一、在役核电站的百分之一,安全性大幅提高,三代技术在核安全裕度上的优势,将在选型决策中得到更多权重。
必须考虑经济性
采访中,有关专家向记者指出,经济性也是未来核电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发展核电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电力电量,核电必须在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这两个约束条件下发展。”温鸿钧对记者说。
从安全角度出发,升级核电关键技术,提高核电关键设备的可靠性势在必行。但关键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也将带来投资的增加,势必会影响核电的经济性。温鸿钧介绍说,目前美国二代反应堆核电发电成本只有煤电的75%,与燃气发电和燃油发电相比,成本更低。二代和二代加反应堆的投资成本在每千瓦2000~3000美元左右,而第三代的AP1000型和EPR型的投资成本多在每千瓦6000~8000美元。
“核电造价过高将会造成投资风险增加,筹措资金困难,这会让发电成本增加,核电厂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下降。”因此,温鸿钧认为,通过技术手段,将二代加反应堆升级到三代反应堆的技术水平,是一条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有效途径。他同时还表示,随着核电市场热点的转换,资金支持等综合实力在核电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在增大。
专家还表示,这次事故也提醒国际社会应进一步构建核安全管理和法律框架,提高核电站应对灾难的准备和所在国以及跨国的应急响应能力,强化核责任制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专家普遍认为,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福岛核事故给核能行业的安全技术水平敲响了警钟,将促使核能行业安全技术水平的提升。痛定思痛的结论是,安全必须置于,各国必须从技术、管理、维护、监督、预警等多个层面强化安全审查机制,确保核电的安全性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对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恐惧,会随着核能技术的更新换代、核能安全强化而逐步消除。
核能在中国的未来
发展核电的决心不会改变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3月16日,召开常务会议做出四项决定:立即组织对中国核设施的**安全检查;切实加强对正在运行的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审查在建核电站;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随后,原计划开工的核电项目被搁置,一些项目的前期工作停止,部分合同被取消或延期交付。到2011年10月底,国内核电新开工机组数量为零,与前三年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反差。
但核电工业减速发展的局面,并不意味着“在确保安全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这一方针的改变。
10月底,中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透露,目前国内在建、在运核电机组安全检查、评估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安全检查报告正在形成之中;核安全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两个规划正在推进,有望年底前完成。
11月26日,向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颁发了新运营管理模式下的运行许可证,业内认为,这标志着我国核电在福岛核事故后再次前行。
国家副主任解振华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目前在建核电规模位居****,针对福岛核事故,我国从安全的角度再进一步完善措施,确保在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发展核电。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国家原局长张国宝透露,明年3月后核电有可能恢复继续发展,中国未来将是世界*大的核电市场。国内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前部长李毅中也表示,尽管核电在日本大地震后因为安全问题前景不确定,有很多国家暂停了核电项目,但是核电产业在以后仍将积极有序发展。
这些消息让华能核电开发有限公司计划部的陈春兵很高兴,他告诉记者,今年3月,他们公司参与的一个核电项目本来已经通过的审核,只待国内过后发放正式的文件就可以开工,可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事故导致该核电项目被搁置起来。陈春兵说,按照目前的形势,不出意外的话,这个项目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开工。
发展核电不是可选是必然
“发展核电不是选项而是必然”,似乎已经成为共识。这是源于我国能源紧张的事实。
据了解,我国电力供应长期处于紧张状况,在电力供应中占比较重的煤电对环境影响大,油气资源人均采储量低,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能源问题严峻。于是,发展能源密度大、燃料运输量小、综合经济效益好、几乎没有污染的核能,成为我国能源的长期重大战略选择。
种种迹象也显示,我国的确在为重启核电进程抓紧做准备。
事实上,在福岛核事故之前,我国核电工业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期。记者了解到,2010年,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8台,占在建核电机组(66台)的43%,核电建设领域直接投资每年超过700多亿元人民币,预计这些在建机组在2015年之前将全部竣工,届时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比原先制定的《核电中长期规划2005~2020》提前五年达到目标。
中国核能行业副秘书长徐玉明认为,福岛核事故就像给国内膨胀发展的核能行业泼了一盆冷水,但这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大家认真吸取教训,提高应对外部事件和核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有利于中国核能行业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发展。
给中国核能行业信心的,还有国内较高的核反应堆运营能力。阮养强对各国的核反应堆运营水平都很熟悉,他认为,中国在核反应堆的安全运营上有其的一套系统,国内很多反应堆机组的运营水平都排在国际前列。专家介绍称,目前,我国核电机组的平均负荷因子在90%左右,年发电时间7000小时以上,主要运行指标都进入行列。我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自1991年建成投产以来,已实现安全稳定运行20年,其中秦山三期机组的运行水平长期排名****。
徐玉明告诉记者,近年来,虽然我国核能发展很快,但在我国巨大的能源需求面前还是显得不够。2010年,我国大陆核电发电量747亿千瓦时,仅占当年全部发电量的1.8%,离13.8%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而美国电力的30%来自核电,法国电能的80%都来自核电,由此看来我国的核电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中科院院士秦大河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我国核电发展空间,他建议,为了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工作目标,应积极安全高效开发核能,因为这是调整能源结构、实现减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于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已写入我国“十二五”相关规划纲要,业内正在期待,核电规模发展将带动科研、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核燃料循环产业的持续发展,并认为这有利于提升就业率,改变产业结构,为中国核电走出**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