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疏浚和挖掘是修复底泥的主要手段。抓斗式底泥采样器是污染源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整个工程的风险将大大提高。因为在底泥移除的过程中污染物可能再次悬浮,疏浚竣工时也可能留下残余污染物。
相对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底泥污染的修复在很多方面都复杂得多。底泥污染场地相对比较复杂,因为底泥污染物可能来自很多不同的污染源。这些污染源可能还在持续不停地扩散,它们变幻莫测,修复过程需要为之考虑复杂的工程计算。除此之外,污染物的迁移也可能会影响到诸多社区。
底泥场地的修复措施通常包括:不采取行动,监测式自然衰减,封盖,原位处理和移除。底泥移除手段包括底泥疏浚,浊度控制,底泥脱水,污水处理和填埋处置。
抓斗式底泥采样器修复选择框架包括3个步骤:
1.查看场地特征。
2.确定及测绘受污染的区域。
3.筛选修复技术。
由于抓斗式底泥采样器修复项目固有的复杂性,在评估和选择修复方案之前,我们应在场地概念模型(CSM)中明确地识别场地表征,如污染源区域、迁移转化机制、场地背景、上游区域以及场地关键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