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媒脱气相关法规解读
2025年03月29日 18:35:49
来源:天津市天发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3
时常有用户问:关于脱气,各个法规到底是怎么规定的,今天就给大家简要分析总结一下溶媒脱气相关的知识。
各类法规对溶媒(溶出介质)的要求如下:
USP<711>
药典各论中规定了药品需要采用的溶媒介质是缓冲液的话,需要调整溶媒的pH在规定值的±0.05范围内。溶媒中溶解的气体如果使溶出实验结果产生偏差,则需要在实验前进行脱气。
脱气的方法可以是:
①在不断搅拌的状态下加热介质,到大约41℃,立即通过0.45μm或更小孔径的滤膜过滤,在真空状态下继续搅拌约5min。
②其它经过验证的脱气方法。
USP<1092> 溶出方法的开发与验证
在选择溶媒时,需要考虑缓冲液、pH值和表面活性剂对药物溶解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当然剂型的主要参数,如硬度、脆度、增溶剂等助剂的加入也会影响药物溶出的释放机理(速释、缓释和控释)和崩解速率。
建立溶出方法时,需要符合漏槽条件:溶媒体积需要至少为药物饱和溶液体积的三倍。达到这个漏槽条件后,溶出结果才能反映为剂型的真正溶出特性。
采用水和有机相的混合溶媒是不被提倡,但如果经过适当的验证和评估,这种类型的溶媒也可以被接受。
溶媒的脱气是非常重要的,气泡存在于药剂表面或溶出篮表面,会使药物溶出受阻,导致检测结果偏差。气泡也会附着在转轴、桨和溶出杯内壁,存在于药剂表面的气泡会增加药剂浮力,增加溶出速率,同时减小了药剂与溶媒的接触面,而降低了溶出速率。
含表面活性剂的溶媒,通常无需脱气处理,因为脱气反而会产生很多气泡。
对于胶囊或者凝胶涂覆的药品,在溶出实验中可以增加酶类物质。
溶媒加热的时间需要尽量缩短,需要达到USP要求的脱气要求,真空度建议达到100mbar以下。
溶媒体积需要控制在±1%允许范围内,体积需要在室温下测得,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是采用重量法测量溶媒体积。溶出实验中,溶媒温度需要控制在±0.5℃范围内,每个溶出杯内的溶媒温度都要单独测量。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对溶出介质的规定
如有可能,溶出度试验应尽可能在生理条件下进行,这样可以参比制剂体内行为解释相关的溶出度。溶出介质的体积一般为500,750、900和1000mL,**为漏槽条件,但不强制要求。应采用pH为1.2~6.8的水性介质,一般不超过pH8.0。
某些制剂和组分对溶出介质中溶解的空气敏感,因此需要脱气。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欧亚贸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