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30日 13:24:46 来源:宁波高新区镜博士科技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19
搓(滚)出合格的螺纹标准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毛坯直径。毛坯直径选得过大或过小都无法加工出合格的螺纹产品。除与毛坯直径的选择相关外,能否搓(滚)出合格螺纹件还与机床的性能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关。随着精密设备及快速、全自动装配生产线的使用,国外螺纹件用户对螺纹的精度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他们不但要求控制螺纹中径的上、下限,而且还要求控制影响作用中径的各个参数的误差,要求在加工中采用“SPC”技术(工艺过程参数的采集统计及控制技术)。传统的通规通、止规止的检验方法开始逐步被淘汰。
为满足用户的要求,80年代初国外紧固件生产厂首先在产品检验方法上进行了改进,采用指示螺纹量规代替极限螺纹量规(通、止规)。在调整机床时,操作者利用螺纹指示量规将螺纹作用中径调到中径公差带的中线上,并且使作用中径与单一中径之差小于中径公差的10%~15%(螺距和牙侧角误差的中径当量不能太大)。生产中要求操作者每5~15分钟测量一次工件的作用中径,并将每次测量数值标在统计图上。这样,操作者从图上可以清楚地掌握此台机床搓(滚)丝工艺参数的变化情况。当作用中径接近中径公差带上限(约20%Td2区域)时,操作者停机,对机床进行重新为实现工艺过程控制的自动化,90年代中期国外仪器制造商成功地开发出一批工艺过程检测仪。这种仪器采用模块式设计,非常实用,一般仅需2~3小就可安装到机床上投入使用。另外,为改进机床性能,国外设备制造商还对机床结构作了改进。
一些公司不但在机床上配备了监控器,而且还对机床结构进行了革新。以美国National Machinery生产的平板搓丝机为例,新机床对刃具的精确定位调整实现了数字化(液压和电子控制),可调用以前的记忆数据来调整机床。新机床采用凸轮驱动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曲柄连杆驱动,降低了搓丝过程中初始段的毛坯运动加速度,避免了因毛坯滑动而造成的螺纹表面起皱现象,减少了搓丝板与滑道间的摩擦,刃具寿命提高了一倍。新机床对毛坯进入搓丝板的位置有了准确控制,抛弃了毛坯靠重力推入的传统做法。新机床在滑动板下面增设了弹簧擦,可防止脏物落入滑道;增加的密封结构可防止毛坯误落入搓板中等。这些机床结构上的改变,大大地提高了机床的工作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