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粒子的暖化效应被夸大
一项新研究认为,气候模型可能夸大了炭黑粒子造成气候暖化的程度。该研究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展。色素炭黑是化石燃料、生物燃料以及生物质不燃烧产生的一种具有暖化大气作用的物质,通过人为制造和自然形成的烟尘形式散发出来。当色素碳黑沉积在冰雪之上时,能够吸收大气中的热量,并减少反照率(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导致地球变暖。减少大气中的炭黑一直是短期内缓解气候变化的一个目标。
此前的研究表明,炭黑的暖化效应仅次于二氧化碳。“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会改变变暖这一的事实――问题是程度如何。”“我们的发现应该会带来更为准确的预测。”大约有20%的炭黑来自生物燃料燃烧,40%来自化石燃料,另有40%来自开放式的生物质燃烧。
目前,炭黑的排放大户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并且这一趋势预计还将加剧。炭黑的来源是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中国和印度的炭黑排放量合计共占炭黑总排放量的25%至35%。与其它可在大气中存留长达几个世纪的温室气体不同,炭黑粒子的寿命只有一到两个星期,这使得通过直接测量的手段来量化其在范围内的影响更加困难。
因此,科学家们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数学模型来了解炭黑粒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关于炭黑的气候模型一直是基于理论和实验室实验创建的。模型显示,当其他化学物质被凝结到炭黑粒子上时,会导致这些粒子的暖化能力增加。该项新研究离开实验室到户外进行了两项实地验证。他们采用直接测量的方式,以确定实验室实验与实际的大气情况有多大差异。研究人员发现,与实验室实验和模型预测的结果相比,现场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对炭黑的暖化能力影响较小。大气变化使黑炭粒子的光吸收能力增加了约6%,而不是以往研究认为的99%。“这项研究对于考量炭黑对地球能源预算的直接影响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