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员必会的4-20mA电流环电路
2023年01月26日 09:40:06
来源:云南昌晖仪表制造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11
工业现场有许多过程控制系统,从简单的流量控制到复杂的电网,从环境控制系统到炼钢厂过程控制,这些控制系统由很多模块组成如处理单元,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出,数字量输出,电源等等。不同模块之间需要进行数据通信,在众多现代通信方式中,还有一类相对古老的通信方式显得比较特殊,这就是4-20mA电流环。
4-20mA电流环(current loop)是一种模拟通信方式,与各种现代数字通信方式相比,它不需要复杂的编码、解码工作,通信方式简单;由于电流环与生俱来的抗力,在噪声环境复杂的工业现场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同时,4-20mA电流环通信又有比较可靠的故障诊断功能。所以,设计人员认为,这种通信和控制方式还会继续使用很多年。
4-20mA电流环功能的零电平信号采用4mA大小的电流表示,满量程采用20mA电流表示,因此得名“4-20mA电流环(current loop)”。4mA以下的电流输出用来进行故障诊断功能,20mA以上电流被认为是超量程输出。不同电流输出的具体含义如下表所示。 电流输出 mA | 状态 |
0.0 | 单元故障 |
0.8 | 单元预热 |
1.2 | 零点漂移故障 |
1.6 | 校准故障 |
2.0 | 单元生产(跨接) |
2.2 | 单元调零 |
4.0-20.0 | 常规测量模式 |
4.0 | 零气体级别 |
5.6 | 满量程的10% |
8.0 | 满量程的25% |
12.0 | 满量程的50% |
16.0 | 满量程的75% |
20.0 | 满量程 |
>20.0 | 超量程 |
下图是一个典型的工业控制系统结构图,CPU通过输入模块接收采用4-20mA电流环通信的传感器信号,经过一定的计算后,控制输出模块对执行机构进行控制。

在这里,气体传感器和CPU之间的通信采用4-20mA电流环来实现,这部分的实现如下图所示。整个通信环路有气体传感器、发送器、接收器、双绞线、电源等几部分构成。

接收器可以是任何能够检测流过检流电阻两端电压的器件,器件的输出即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数字的。图中的检流电阻一般阻值在100-500Ω之间,通常认为在这里250Ω为“标准”的电阻阻值,125Ω也是一个比较常用的阻值。检流电阻阻值大小取决于接收器的需要和电路设计,而非的。
发送器用来将传感器输出信号转化为4-20mA电流信号。它的电路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即可以是由分立器件搭建的电流环也可以是专用集成电流环芯片,只要能够实现电流环的输出电流大小正比于传感器输出信号即可。当传感器输出信号为零或者传感器输出信号处于输出范围下限,发送器输出电流为4mA;当传感器输出信号位于输出范围上限,则发送器输出电流为20mA。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4-20mA电流环以其结构简单是、可靠性高的特点在各种不同场合得到广泛应用,但在需要高速通信的场合,一般认为4-20mA不适合。电流源的高阻特性、传输电缆的寄生参数等因素限制了整个环路的频率响应。
4-20mA电流环电路实现前面已经提到,4-20mA电流环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电路实现。下图为的电压控制电流源实现形式,由运算放大器U1A,扩流MOSFET Q1,检流电阻R6构成一个典型的电流反馈电路结构,由电阻R6和运算放大器正向输入电压决定了电路输出电流的大小,即I0=Vi+/R6。
电路中的其他器件为起辅助作用,用于提高电路性能。如稳压二极管将12V输入电压再进一步进行降压稳压,电阻R2,R3用于限制VR1两端电压。D1给运算放大器提供一个负压,保证其输出可以下降到0V。D3、C2用来保护MOSFET,同时C2还可以防止MOSFET发生振荡。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上面的电路存在一个问题,发送器的电流输出在,即发送器和接收器是不共地的。这在某些场合会存在问题。下图的电路通过增加一级电流转换电路,将电流源输出改为低端输出。

除了上述两种由分立器件构成的电压控制电流源电路外,目前各大IC厂商也都推出了自己的4-20mA集成解决方案。如ADI公司的AD420/421系列,AD5410/5420系列,TI公司的XTR110系列等。
如下图为AD5410/5420系列内部结构图,其实现原理与分立器件构成的电路相似,但由于单芯片集成了DAC、压控制电流源电路,为设计都提供了4-20mA电流环单芯片解决方便,大大简化了设计复杂度,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而下图所示为TI公司XTR111内部结构框图,这种电路非常适合与传感器输出直接相连构成标准的4-20mA变送器。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欧亚贸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