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欧亚贸易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中国LED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2022年10月06日 13:46:07      来源:金阳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15

分享:

随着LED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加大,未来我国LED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然而,目前LED核心技术和基本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在"快乐"中"痛苦"前行--

  2008年,北京会开幕式上,神奇的“画卷”彩屏出自中国金立翔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天安门广场上的巨幅彩屏出自中国利亚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1万平米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下称LED)大屏幕出自中国锐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在这一个个看似风光无限的企业背后,隐藏着中国LED产业发展的巨大隐患。记者采访发现,目前,LED领域的技术和,一半以上被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少数大公司所占有。这些多为核心技术,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寻找到突破口。此外,这些国外企业已在,尤其是中国,精心部署了网,犹如头悬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国LED产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突破这些的层层包围。

  现状

  发展迅速,但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

  作为目前受瞩目的新一代光源,LED因其高亮度、低热量、长寿命、无毒、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被称为是21世纪发展前景的绿色照明光源。我国的LED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上海、大连、南昌、厦门、深圳、扬州和石家庄7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景观照明和普通照明领域,我国已成为一大照明电器生产国和第二大照明电器出口国。

  然而,LED产业研究机构--集邦LED中国在线(LEDinside)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LED企业3000余家,其中,年产值上亿的只有140家。然而,在这140家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的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超过5亿元的也只有少数几家,大部分在1亿元至2亿元之间。可见,虽然我国LED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

  记者在国内随机选择了一家LED企业进行采访。广东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勤上光电)创建于1993年,是国内较早从事LED产品生产的企业,并与清华大学共同组建了LED照明技术研究院,国内许多项目如国家大剧院照明、北京绿色道路照明、上海F1场照明、清华大学场馆照明等都出自该企业。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国内LED产业发展的“探路者”,在遭遇日本、美国、德国的“围堵”时,也不得不绕道以避之。


  “勤上光电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下游的应用领域,在上、中游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国外大公司和我国中国台湾的一些企业已经垄断了大部分LED核心技术,国内企业只能把目光转向技术含量较低的下游应用市场。”勤上光电知识产权专员万伟在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对国内LED企业的现状直言不讳。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亚洲、北美、欧洲三大区域为中心的产业格局,以日本的日亚化工、丰田合成,美国的克里、通用电器和德国的欧司朗为核心的技术竞争格局。美、日企业在外延片、芯片技术、设备方面具有垄断优势,欧洲企业在应用技术领域优势突出,而我国的LED还处于较低端的水平,80%左右的产品集中在景观照明、交通信号灯等应用市场,在汽车照明、大屏幕等产品方面涉及的比较少。

    症结

  缺乏核心,产学研合作松散


  “来自日、美、欧的五大国际厂商代表了当今LED的,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收入上,更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垄断,50%以上的核心都掌握在这五大厂商手中。”一位业内分析师向本报记者介绍。

  随着国内LED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把目光转向中国,尤其近几年,我国受理的LED领域的申请数量逐年显著增加。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半导体照明风险分析研究报告》中看到,截至2008年底,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申请了,技术优势明显的国家在我国的申请比例较高,五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和荷兰。其中,日本以1306件申请的数量,占申请总量的24%,其余四国分别占申请总量的7%、5%、4%、和3%。

  在有效方面,国内申请与国外来华申请的比例约为4比5。但在这些国内申请中,中国台湾地区占据了大量的份额,其有效发明占到了53%。换句话说,如果除去中国台湾地区,大陆与国外在数量、含金量方面的差距将会更大。



  此外,从产业链的分布来看,国外公司主要在芯片、封装领域的布局较多,有一半的LED核心发明在我国提出了申请,日亚化工、欧司朗、拉米尔德、克里、通用电气等公司掌握了绝大多数的核心技术。其中,日亚化工的核心最多,涉及除封装外的所有产业链。

  与上述外国公司相比,我国LED申请明显处于劣势。据高工LED产业研究所调查,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LED相关申请共2.6071万件,其中处于产业中游和下游的封装与应用方面的接近50%。尽管我国在电极、微结构、反射层、衬底剥离/健合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大多属于外围,发明只占60%,且通过《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申请和向国外申请的不多。

  据了解,我国LED行业除了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之外,产学研结合比较松散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的LED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例如,在外延领域,拥有量排前三名的分别是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物理所和北京工业大学;在芯片领域,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中科院半导体所、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大学。与科研院校相比,国内企业申请的实用新型较多。

  缺乏核心、产学研合作松散,已成为悬在中国企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之而来的是企业随时面临的侵权风险。



  “2008年2月,一名美国老妇以侵权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日立、三星、东芝等34家企业进行337调查,其中包括广州鸿利光电子有限公司、深圳洲磊电子有限公司等6家中国企业。这一案件为我国LED产业敲响了警钟。”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介绍,随着LED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企业面临的风险将越来越高。

    对策

  加强自主研发,重视的重要作用


  北京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赛事活动对LED照明的集中展示让人们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有力推动了中国LED产业的发展。但对国内企业而言,加强自主研发、壮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知识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欧亚贸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ID":"104264","Title":"便携式里氏硬度计测量值错误或自检设置","OrderField":"Prev"},{"ID":"104266","Title":"光照培养箱的温度设定界面","OrderField":"Next"}] $item.Order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