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欢迎咨询
力、推动我国船舶行业中国造船业近些年一直发展迅猛,一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中国造船产量增加了500%,而配套产业却严重滞后。
肥水流入外人田
“忙,太忙,订单不干胶全自动立式半自动东北定做定制定位圆瓶东莞贴标机多,实在应接不暇 "这是在采访国内船厂时,船厂负责人的声音,许多船厂的订单都已经排到了2010年。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数据显示,韩国船企单月接单量稳居的局面被中国打破,中国船企今年1月份承接新船订单140万修正总吨,占新船订单总量的50%,跃居世界。截至2007年5月份,中国造船业已签订了425个船舶定单合约,占船舶定单总量的45%,排位。
然而自己门前的市场蛋糕,我们却不得不拱手让给别人。由于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生产技术落后,未成规模,因此有60%以上的船舶配套产品需要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配套产品,国内企业无法染指。“眼睁睁的看着肥水流入外人田,我们也无能为力。"舟山一位民营船舶企业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在舟山,船舶配套企业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仅10家左右,绝大多数企业员工为50人以下,主要生产船用油漆、螺旋桨、锚链、船用配电设备、阀门、法兰、水密门、窗和舱口盖等配套件,产品数量小,品种单一,乏竞争力。去年,舟山市船业所需配件总量大约是60亿元,而船配产业年产值仅为亿元,九成左右的船舶配套产品来自外地。一方面造船市场一片繁荣,船舶配套市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船用配套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舟山的船舶市场正是中国船舶市场的缩影。
外资掘金配套业
是肥肉谁都想咬一口,我国船舶配套业市场口巨大,跨国船舶配套商开始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近几年来,德国MANB&W公司、卡特比勒公司、丹麦欧堡工业公司、挪威康士伯船用设备公司等等,都纷纷以独资建厂或合资建厂的方式进入我国船用配套设备制造领域。仅2006年一年,有15家大型合资或独资船用配套制造企业在华成立。
芬兰瓦锡兰集团总裁兼CEO乌里·尤汉森表示,中国船舶生产能力的翻倍,符合中国造船业迅猛增长的需要,这也直接带来船舶配套业的巨大机会。
6月28日,瓦锡兰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二家螺旋桨工厂正式开业。该新厂使中船瓦锡兰成为中国大的定距桨生产商。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在镇江的新厂还开始轴系的生产,使得目前瓦锡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从柴油发动机到带有轴系和附件的螺旋桨、推进器等一整套船舶主要配套设备的生产能力,未来将在国内造船企业的设备采购中,赢得大的市场。
今年,瓦锡兰将在中国投入1700万欧元,扩建在无锡的侧推装置生产基地和在镇江的螺旋桨设备生产基地。也是在今年,瓦锡兰在中国上海新建了一个翻修工厂,这个工厂将向船用发动机、齿轮箱、推进器和其它船用设备的业主和运营商提供翻修服务,与中国快速增长的需求保持同步,将成为世界大的翻修工厂之一。在乌里·尤汉森看来,在中国追加投资无疑是明智的,据他透露,去年瓦锡兰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为1亿欧元。
据不统计,中国目前已有外商独资船舶配套企业40余家,中外合资船舶配套企业45家以上。来华投资的主要是欧洲 日本、韩国的配套设备企业。
用市场换技术
在外资红火的时候,有行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了担忧。“从技术方面来看,许多船舶设备的生产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在性能、质量、规格和品种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存在着一定差距,甚至还有一些关键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用设备和部件国内根本不能生产,只能依赖进口。"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由于起步晚、忽略研发投入、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目前我国发动机等船舶配套产品生产能力落后于需求量,需要大量进口。目前,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装船率不到40%,其中还不干胶全自动立式半自动东北定做定制定位圆瓶东莞贴标机括相当大一部分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产品。
而在另外两个造船大国,日本配套国产化率达98%,韩国配套国产化率约85%。
去年8月,我国出台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本土化船用设备国产化率2010年达60%,2015年达到80%以上,全国舾装配套企业600家左右,2010年配套设备产值为4元。《规划》还要求,新建造船和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及曲轴的中外合资生产企业,中方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1%,而且合资企业须建立技术中心,消化吸收外方转让的技术。
业内人士认为,此《规划》的出台,表明我国正在加大发展配套业的力度,由于我国船舶配套存在着优势产品产能不足、技术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自主品牌产品等问题,《规划》此举是通过股份、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引入外资,这有利于中方吸收外方的技术、管理等*经验,加速提高我国船舶配套业的竞争力。
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张相木称,在积引导外资进入的同时,也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建设船舶配套园区,打造配套生产基地。
记者从多方面了解到,有关部门将采取有效的举措促进中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包括:有选择地引进*和厂商,中外合作双赢发展;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国有配套企业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企业,有条件的产品,向世界船舶配套制造基地发展。
中国船舶配套期待辉煌明天
一年前《船世界》周刊创刊之际,我们格外关注中国船舶配套业发展。因为多年来的“重造船轻配套",已经让我们尝到了国产设备装船率平均不足40%的苦果。“船壳"工业的警告,配套“瓶颈"的隐痛,无时不提醒我们:配套能力的支持,发展造船强国只能是空中楼阁。
品牌的启示
中国船舶配套业虽然整体发展滞后,但并不能埋没其中的光辉。
在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公司46年磨一剑,铸了中国船用齿轮箱的---前进牌船用齿轮箱,其国内一直高居70%以上,在东南亚市场不干胶全自动立式半自动东北定做定制定位圆瓶东莞贴标机高达80%左右。
前进牌船用齿轮箱缘何深受用户青睐而长盛不衰呢?
杭齿是国内家掌握船用齿轮箱自主研发设计技术的企业,早在40多年前,他们研发的船用齿轮箱国内空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先后从德国洛曼公司和ZF公司、奥地利米巴公司、法国标致公司、意大利菲亚特公司、日本株式会社等引进7项传动装置设计制造技术,并经消化吸收,实现了二次创新。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的11种前进牌船用齿轮箱。其中GW族系大功率船用齿轮箱、V型倾角传动游艇齿轮箱达到了当今水平。
杭齿集团总经理冯光说,近三年来,集团公司平均每年研发投人达5500余万元,占销售收入的%左右。每年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平均有40余项,累计拥有技术50项,其中船用齿轮箱有28项,并荣获“全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称号。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杭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技术引进和产品创新,大力度、高起点持续实施了技术改造,将研发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十五"期间,杭齿投资亿元,实施了“高速船用及工程机械齿轮箱"、“大功率船用齿轮箱"等重大技改项目,目前高速游艇已出口发达,大功率船用齿轮箱供不应求。今明两年杭齿拟再投资2亿元,用于“风力发电增速箱"和“可调螺旋桨"产品的技改。
前进牌船用齿轮箱的辉煌,再次诠释了科技是生产力,也启示了配套企业的发展之路。
崛起的力量
一个大型造船企业,需要几百上千家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产品。因为在船舶的成本构成中,配不干胶全自动立式半自动东北定做定制定位圆瓶东莞贴标机产品的比重达到40%以上。如果一艘30万吨油船能创汇7000万美元,那么,其产值大约60%是由配套企业创造的。
近一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船出口,千家受益"的历史遗憾正在悄悄地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地蓬勃发展的船舶配套产业园。
去年3月,位于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的船舶配套产业园奠基,将重点发展船用推进器、船用柴油机、船用阀门、船用曲轴、船舶漆、钢板加工、大中小型舾装件、甲板设备等产品,计划在未来3-5年内发展成为大连乃至北方地区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船舶配套企业集中区。
在江苏扬州,已经规划了1000多亩的船舶配套产业园。近日,来自瑞典、日本、芬兰的三家外企和两家南通企业,分别与扬州太平洋船舶配套产业园签订了投资协议,主要包括舱口盖、船用厨房设备及克令吊等船用配套项目,总投资约7亿元。
“我们要乘着‘水涨’的有利时机,做强做大船舶配套产业,拉长靖江船舶产业链。"江苏靖江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孙山一席话,为沿海沿江地区船舶配套产业园遍地开花作了注解
目前中国造船业在手的船舶定单占船舶定单总量的45%,即使保守估计,中国船舶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也可以持续至少3-4年。这无疑是中国船舶配套业崛起的机遇。
上个月大连船用柴油机该厂同时建造完成两个船用柴油机“巨无霸"--单机功率分别为49680马力和34650马力的超重型柴油主机。两个“动力巨人"的诞生,宣告结束了国内大型船舶柴油机依赖进口的历史,在中国船用柴油机制造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船舶配套业崛起的亮点远不止这些。做强做大船舶配套产业目前已经形成可燎原之势,由此,我们憧憬着中国船舶配套业更辉煌的明天。
气动液压安全阀:应用广投产回报率高 <不干胶全自动立式半自动东北定做定制定位圆瓶东莞贴标机br> “气动液压安全阀"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液压动力系统和液压设备中的安全装置,也可以作限压装置,是一种特殊的阀门,它不同于传统的阀门,传统阀门用机械金属弹簧为动力,只能限中低压力,遇到超过10Mpa以上的压力限压,只能做加大体积的增压设计,因此传统阀门作用于高压和超高压的液压动力系统和液压设备的限压时必然体积笨重,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产品成本高;在使用过程中金属弹簧的疲劳变化大使限压参数波动大,要经常调整才能保证正常使用。由于弹簧材料钢性大不能用不锈钢等防腐材料制作,产品防腐能力差,阀门的使用寿命不长。
“气动液压安全阀"采用高压气体为动力源,运用改变缸体和阀芯大小头比例的设计方案,产品结构简单,体积小,限压稳定,能实现从到成千上万Mpa的限压,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通过特殊设计的“气动液压安全阀"还可作用于矿井液压支护系统的承压支柱安全阀。在承受地层压力过程中实现慢速让压(即压力随地层压力的变化保持恒定压力)和快速让压(即冒顶时一秒钟内将压力卸完的瞬时卸压)从而保证设备无损和人员安全。
由于“气动液压安全阀"具备二个级别(慢速和快速)卸压功能和从低到超高压力的限压功能;具备限压卸压稳定可靠和防腐性能好的优点,本产品可大地提升和拓展液压动力系统和液压设备矿井支护设备的品质和性能。同时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使性能更好,体形更小的液压产品设计方案成为可能。本产品还具备可重复充气、反复使用的特点,使用寿命是传统产品的数倍。
投产条件:投产条件容易具备,现有限压阀厂都可改型生产,如建一大型新厂投资上亿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沿海城市和内地及东西部地区都能具备投产条件。
成本及利润评估:随着产品功能的增强,体积的缩小,使用寿命的延长,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都能下降50%左右,因此利润空间很大,一年内可收回全部投资。
观察:中国核电进入自主品牌批量化建设新时代
在中国核电发展具有特殊的里程碑意义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主体工程,18日正式开工,标志中国核电在经历了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后,步入自主品牌批量化、规模化建设的新时代。
CPR1000圆了中国核电的品牌梦想
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东岗镇渤海辽东湾东岸的红沿河核电站,一次建设四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是中国“十一五"期间批准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大连建设投资公司三家共同投巨资约500亿元人民币兴建。然而,行家说,其采用中国自主品牌的CPR1000核电技术的意义,远胜于它的投资规模。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至2006年底,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2台,大部分是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中国早在1983年已明确采用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但由于种种因素,此前建成的六座核电站十一台机组采用了多种技术,其中既有自主开发的秦山一期,也有在引进基础上自主创新的秦山二期及引进加拿大重水堆技术建设的秦山三期,还有引进俄罗斯技术建设的田湾核电站。
CPR1000全称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按照的部署,以从国外引进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成熟技术为基础,结合多项重大技术改进形成的具有自主品牌的中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
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安全经济性较好的百万千瓦压水堆技术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到1997年5月开工建设岭澳核电站一期,中国核电在20多年间,逐步完成了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并从岭澳一期开始实施自主创新,进行了52项重大技术改进。而开工于2005年12月的岭澳核电站二期,则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15项重大改进,包括采用数字化仪控和*控制室、*组件、半速汽轮发电机组等。
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泉指出,这些改进使岭澳核电站二期采用的技术已成为比原来引进的技术更*、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核电技术。
2004年中广核集团正式确定岭澳核电站二期一号机组为CPR1000的机组后,2007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红沿河核电站采用这一技术建设四台机组,并进行了更为缜密的论证和研究。至此,中国用自主品牌核电技术规模化、批量化建设核电站的梦想终于成真。
自主化国产化步伐驶上快车道
按照的安排,红沿河核电站设备国产化比例将在岭澳二期二号机组7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中关键设备国产化比例不低于85%;一、二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70%,三、四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80%,且要建成安全、质量、进度、投资、技术、环境等6大控制指标总体优于岭澳核电站二期的核电项目。
在中国现有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中,运营管理自主化和工程管理自主化早在岭澳核电站一期的建设和运行中已实现,岭澳一期还实现了施工安装自主化、调试和生产准备自主化,总体设备国产化比例达30%。
岭澳核电站二期在此基础上,工程管理、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设备监造、工程施工与技术服务等均由国内企业为主承担,其中设备国产化的目标锁定在70%。
目前,红沿河核电站工程管理已由业主公司通过委托协议委托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中电投电力工程公司全面参与。工程全厂总体设计和初步设计由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图设计由国内专业设计院完成。设备制造,包括核岛主设备关键铸锻件及相关设备、主泵、反应堆堆内构件支撑板、部分核二级泵、部分核级阀门、汽轮发电机组和全厂数字化仪控系统等均由国内企业为主制造。运营管理由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负责,实施自主化运营管理。
中广核工程公司对承担此项工程建设管理踌躇满志,该公司红沿河项目总经理李晓表示,他们有信心把红沿河核电站建成精品工程,以全面提升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自主化、国产化水平。
拉动国内装备制造业升级意义深远
不久前在大连召开核电装备国产化会议,显然是希望通过红沿河核电站的建设,大力推进核电装备国产化。
促进核电等重大装备国产化已写入去年发布的中国“十一五"规划。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集中的地区,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企业闻鸡起舞;东方、上海、三大动力集团等装备制造企业也摩拳擦掌,加快核电装备制造方面的技术改造。
此前,在岭澳核电站二期建设中,东方、上海电气集团以及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数十家企业分别获得了核岛、常规岛及辅助管道相关设备的生产订单。本次会议上,中国一重等十多家企业又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订了七份联合开发协议,协议均为国内(套)核电关键设备或原材料等重点关注的国产化突破项目,技术含量高,对打破核电关键设备及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降低工程造价,提升重大装备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核电装备制造的一个里程碑。
以红沿河站开工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设备国产化工作显然已成为各方的共识。对此,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表示将重点抓住关键设备和对产业有带动作用的核级设备的国产化,促进国内企业参与核电装备国产化进程,掌握关键设备技术。
我国船舶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快速崛起
2007年8月至9月,中国艘液化天然气船(LNG)将按预定计划在业界的关注目光中正式出海试航。
作为世界民用船舶建造“上的明珠",迄今只有日、韩和少数欧洲有能建造的高技术产品,LNG的建造与完工不仅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强大科技实力的见证,更成为中国船舶工业快速崛起的一个缩影。
中国建造的艘LNG从2004年8月建造合同生效,仅用了一年时间出坞下水,今年8月至9月将出海试航,10月份将交付使用。如此的速度和效率足以让业界注目。
“自主创新,一个产业必将失去发展出路,对处于世界激烈竞争中的中国船舶工业尤其如此。"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谭作钧说。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主要力量,中船集团自1999年7月组建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从艰难起步到行业“"的跨越,其发展态势日益引起世界船舶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中船集团造船完工107艘、602万载重吨,这一产量约占当年全国造船总量的43%,排名世界造船集团二位。从1999年到2006年,基本以年递增70万载重吨的高速度增长,呈现出的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在产量激增的背后,是中船集团对船型不断的开发优化和一批品牌船型的相继“亮相":74500载重吨散货船由于设计的创新与优化一举获得意大利、希腊、香港船东50艘订单;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已累计获得100多艘17万载重吨系列绿色环保型散货船订单,国际在40%以上,并拥有了该型船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
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船集团手持船舶订单超过4200万载重吨,占世界船舶10%以上,骨干船厂生产计划已排至2011年底。
正是由于自主创新所赋予的实力和自信,使中船集团在8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造船工人"到“设计师"与“需求"的转换。
“现实的进步只是一个起点,再经过数年的努力,到2015年,中船集团将力争成为世界造船集团,从而推动中国成为真正的‘造船强国’。"中船集团一位负责人在采访中对记者说。
来自中船集团的资料显示,目前集团自主研制的各种船舶与设施产品“已能够符合世界上任何一家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适用于任一海区和海洋工程"。
从1999年中船集团组建时的95万载重吨年产量,到2006年造船完工602万载重吨,再到今年上半年手持超过10%的世界船舶市场订单份额,中船集团依靠自主创新,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发送出“中国造船业"的无穷魅力。
国际海事界发出这样的评价:“中国造船界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改变着世界船舶工业的格局!"
专家警告:开发生物副作用不可小视
据报道,在日前召开的2007年“世界水周"论坛上,专家们警告说,比起生物为对抗气候变暖而提供的解决之道,它带来的问题也不可小视。
据报道,这次会议传达的信息非常明确:洪灾和旱灾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将世界水资源储备用于粮食生产比用于开发更好。
由于人们认为矿物的使用是导致变暖的原因之一,从而试图减少对矿物的依赖,目前对生物(比如从玉米或甘蔗中提取的乙醇)的需求正在猛增。
不过,尽管生物被认为是绿色,专家警告说,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忽视了其副作用。特别是在不受水资源短困扰的工业国,这个问题更是被忽略了。“世界水周"负责人之一约翰·库伊伦谢纳说,对生物的需求越高,对已非常紧张的水资源的压力越大。他说:“粮食生产和生物生产正处于竞争状态。"
据报道,与会代表还指出,一些可能会为开发生物而开辟新土地,在热带地区,这通常意味着砍伐森林,从而释放出更多二氧化碳。除此之外,这种做法还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消影响。
速热式和热泵式热水器将成主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热水器已成为了居民家庭的必需品。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热水器总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30亿元,其中电热水器(包括速热式热水器、热泵式热水器)有100亿元,燃气热水器约有40亿元,太阳能热水器家用市场规模较大,约有90亿元(不含大型工程机型)。
目前储水式热水器占的都还比较大,但近速热式热水器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速热式热水器体积小巧,约占储水式电热水器的1/20,可以节省浴室空间;即开即用,不用预热,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需保温,节能节水;安装简单方便。热泵热水器市场的年增长率在25%左右,未来3年有望形成每年5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预计这种增长势头将持续5年。
热水器市场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城市家庭有亿户,如果按照50%的购买率计算,对热水器的实际需求量达9000万台,平均每年的低需求维持在1800万台左右,市场空间非常大。有数据显示,仅电热水器的年产销量高达1100万台,近年来我国热水器的销量每年以25%的速度上升,热水器的发展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未来的市场容量将达800亿元。
热水器的市场快速增长,主要是保有量和更新换代的原因发展研究中心中电市场联合调研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热水器拥有率为%,尚未达到饱和状态。有48%的城市居民家庭未来5年内有购买热水器的意愿。
而近年来房地产业持续升温,新居的装修更是给热水器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未来5年包含热水器行业在内的厨房设备市场容量至少有3500亿元。
储水式电热水器已步入高峰
储水式电热水器目前仍然是热水器市场的主流。储水式电热水器的高速增长得益于海尔、阿里斯顿、艾欧史密斯、西门子等的大力发展和竞争,这些成熟的市场模式和稳定的产品质量赢得了较好的市场美誉度。
从中怡康新的数据来看,2007年1月份储水式热水器同比下降%出现下滑趋势。有关专家指出,由于消费群体的阶层不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以前热水器主要满足洗浴功能可以了,现在有人装修房子考虑热水器的安装不能占用很大空间,也不能破坏装修的美观。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储水式电热水器经历了单纯的价格战、以安全、节能、智能和数字化为题的技术战以及综合了技术、品牌、服务等内容的多元化竞争后,消费者的关注点已经逐步转移到产品自身的适用性问题上。在这些情况下,储水式电热水器的一些点显得非常突出了,如体积较大,占用空间较大。安装管路影响美观,热水器供应量少,不能满足浴缸的需要,需要预热,加热速度慢。
速热式、热泵式热水器将成市场主流
速热式电热水器之所以在中国市场很快普及,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用电环境较差,电路不符合要求,安装不了。接地不可靠,易发生地线带电引发安全事故。1999年建设部颁布了新的居民住宅配电标准后,电表和电线已经可以满足安装速热式热水器。“速热防电墙"技术的发明也解决了地线漏电的问题,速热式热水器的市场迅速上升。
国内目前速热电热水器年产销量在80万—90万台,未来5年热水器需求量及目前速热电热水器的增长趋势来看,速热电热水器市场将迎来良机。
热泵热水器在几年前传入我国,发展迅猛。称之为“五代热水器",是利用热泵原理,从外界环境吸取热量加压形成热能来制热水的一种热水设备。尤其是在酒店宾馆、医院、校、集体宿舍、美容美发、恒温泳池、休闲沐足等商用公用事业的大量应用。家用热泵热水器目前也已经广泛应用在一些城市的新楼盘配套工程中。
有关统计表明:一个家庭总消耗的能量中有15%来源于各种热水器,因此,可以说热泵热水器市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据市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06中国城市热水
不干胶全自动立式半自动东北定做定制定位圆瓶东莞贴标机肥水流入外人田
“忙,太忙,订单不干胶全自动立式半自动东北定做定制定位圆瓶东莞贴标机多,实在应接不暇 "这是在采访国内船厂时,船厂负责人的声音,许多船厂的订单都已经排到了2010年。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数据显示,韩国船企单月接单量稳居的局面被中国打破,中国船企今年1月份承接新船订单140万修正总吨,占新船订单总量的50%,跃居世界。截至2007年5月份,中国造船业已签订了425个船舶定单合约,占船舶定单总量的45%,排位。
然而自己门前的市场蛋糕,我们却不得不拱手让给别人。由于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生产技术落后,未成规模,因此有60%以上的船舶配套产品需要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配套产品,国内企业无法染指。“眼睁睁的看着肥水流入外人田,我们也无能为力。"舟山一位民营船舶企业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在舟山,船舶配套企业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仅10家左右,绝大多数企业员工为50人以下,主要生产船用油漆、螺旋桨、锚链、船用配电设备、阀门、法兰、水密门、窗和舱口盖等配套件,产品数量小,品种单一,乏竞争力。去年,舟山市船业所需配件总量大约是60亿元,而船配产业年产值仅为亿元,九成左右的船舶配套产品来自外地。一方面造船市场一片繁荣,船舶配套市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船用配套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舟山的船舶市场正是中国船舶市场的缩影。
外资掘金配套业
是肥肉谁都想咬一口,我国船舶配套业市场口巨大,跨国船舶配套商开始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近几年来,德国MANB&W公司、卡特比勒公司、丹麦欧堡工业公司、挪威康士伯船用设备公司等等,都纷纷以独资建厂或合资建厂的方式进入我国船用配套设备制造领域。仅2006年一年,有15家大型合资或独资船用配套制造企业在华成立。
芬兰瓦锡兰集团总裁兼CEO乌里·尤汉森表示,中国船舶生产能力的翻倍,符合中国造船业迅猛增长的需要,这也直接带来船舶配套业的巨大机会。
6月28日,瓦锡兰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二家螺旋桨工厂正式开业。该新厂使中船瓦锡兰成为中国大的定距桨生产商。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在镇江的新厂还开始轴系的生产,使得目前瓦锡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从柴油发动机到带有轴系和附件的螺旋桨、推进器等一整套船舶主要配套设备的生产能力,未来将在国内造船企业的设备采购中,赢得大的市场。
今年,瓦锡兰将在中国投入1700万欧元,扩建在无锡的侧推装置生产基地和在镇江的螺旋桨设备生产基地。也是在今年,瓦锡兰在中国上海新建了一个翻修工厂,这个工厂将向船用发动机、齿轮箱、推进器和其它船用设备的业主和运营商提供翻修服务,与中国快速增长的需求保持同步,将成为世界大的翻修工厂之一。在乌里·尤汉森看来,在中国追加投资无疑是明智的,据他透露,去年瓦锡兰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为1亿欧元。
据不统计,中国目前已有外商独资船舶配套企业40余家,中外合资船舶配套企业45家以上。来华投资的主要是欧洲 日本、韩国的配套设备企业。
用市场换技术
在外资红火的时候,有行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了担忧。“从技术方面来看,许多船舶设备的生产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在性能、质量、规格和品种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存在着一定差距,甚至还有一些关键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用设备和部件国内根本不能生产,只能依赖进口。"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由于起步晚、忽略研发投入、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目前我国发动机等船舶配套产品生产能力落后于需求量,需要大量进口。目前,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装船率不到40%,其中还不干胶全自动立式半自动东北定做定制定位圆瓶东莞贴标机括相当大一部分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产品。
而在另外两个造船大国,日本配套国产化率达98%,韩国配套国产化率约85%。
去年8月,我国出台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本土化船用设备国产化率2010年达60%,2015年达到80%以上,全国舾装配套企业600家左右,2010年配套设备产值为4元。《规划》还要求,新建造船和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及曲轴的中外合资生产企业,中方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1%,而且合资企业须建立技术中心,消化吸收外方转让的技术。
业内人士认为,此《规划》的出台,表明我国正在加大发展配套业的力度,由于我国船舶配套存在着优势产品产能不足、技术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自主品牌产品等问题,《规划》此举是通过股份、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引入外资,这有利于中方吸收外方的技术、管理等*经验,加速提高我国船舶配套业的竞争力。
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张相木称,在积引导外资进入的同时,也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建设船舶配套园区,打造配套生产基地。
记者从多方面了解到,有关部门将采取有效的举措促进中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包括:有选择地引进*和厂商,中外合作双赢发展;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国有配套企业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企业,有条件的产品,向世界船舶配套制造基地发展。
中国船舶配套期待辉煌明天
一年前《船世界》周刊创刊之际,我们格外关注中国船舶配套业发展。因为多年来的“重造船轻配套",已经让我们尝到了国产设备装船率平均不足40%的苦果。“船壳"工业的警告,配套“瓶颈"的隐痛,无时不提醒我们:配套能力的支持,发展造船强国只能是空中楼阁。
品牌的启示
中国船舶配套业虽然整体发展滞后,但并不能埋没其中的光辉。
在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公司46年磨一剑,铸了中国船用齿轮箱的---前进牌船用齿轮箱,其国内一直高居70%以上,在东南亚市场不干胶全自动立式半自动东北定做定制定位圆瓶东莞贴标机高达80%左右。
前进牌船用齿轮箱缘何深受用户青睐而长盛不衰呢?
杭齿是国内家掌握船用齿轮箱自主研发设计技术的企业,早在40多年前,他们研发的船用齿轮箱国内空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先后从德国洛曼公司和ZF公司、奥地利米巴公司、法国标致公司、意大利菲亚特公司、日本株式会社等引进7项传动装置设计制造技术,并经消化吸收,实现了二次创新。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的11种前进牌船用齿轮箱。其中GW族系大功率船用齿轮箱、V型倾角传动游艇齿轮箱达到了当今水平。
杭齿集团总经理冯光说,近三年来,集团公司平均每年研发投人达5500余万元,占销售收入的%左右。每年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平均有40余项,累计拥有技术50项,其中船用齿轮箱有28项,并荣获“全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称号。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杭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技术引进和产品创新,大力度、高起点持续实施了技术改造,将研发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十五"期间,杭齿投资亿元,实施了“高速船用及工程机械齿轮箱"、“大功率船用齿轮箱"等重大技改项目,目前高速游艇已出口发达,大功率船用齿轮箱供不应求。今明两年杭齿拟再投资2亿元,用于“风力发电增速箱"和“可调螺旋桨"产品的技改。
前进牌船用齿轮箱的辉煌,再次诠释了科技是生产力,也启示了配套企业的发展之路。
崛起的力量
一个大型造船企业,需要几百上千家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产品。因为在船舶的成本构成中,配不干胶全自动立式半自动东北定做定制定位圆瓶东莞贴标机产品的比重达到40%以上。如果一艘30万吨油船能创汇7000万美元,那么,其产值大约60%是由配套企业创造的。
近一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船出口,千家受益"的历史遗憾正在悄悄地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地蓬勃发展的船舶配套产业园。
去年3月,位于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的船舶配套产业园奠基,将重点发展船用推进器、船用柴油机、船用阀门、船用曲轴、船舶漆、钢板加工、大中小型舾装件、甲板设备等产品,计划在未来3-5年内发展成为大连乃至北方地区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船舶配套企业集中区。
在江苏扬州,已经规划了1000多亩的船舶配套产业园。近日,来自瑞典、日本、芬兰的三家外企和两家南通企业,分别与扬州太平洋船舶配套产业园签订了投资协议,主要包括舱口盖、船用厨房设备及克令吊等船用配套项目,总投资约7亿元。
“我们要乘着‘水涨’的有利时机,做强做大船舶配套产业,拉长靖江船舶产业链。"江苏靖江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孙山一席话,为沿海沿江地区船舶配套产业园遍地开花作了注解
目前中国造船业在手的船舶定单占船舶定单总量的45%,即使保守估计,中国船舶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也可以持续至少3-4年。这无疑是中国船舶配套业崛起的机遇。
上个月大连船用柴油机该厂同时建造完成两个船用柴油机“巨无霸"--单机功率分别为49680马力和34650马力的超重型柴油主机。两个“动力巨人"的诞生,宣告结束了国内大型船舶柴油机依赖进口的历史,在中国船用柴油机制造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船舶配套业崛起的亮点远不止这些。做强做大船舶配套产业目前已经形成可燎原之势,由此,我们憧憬着中国船舶配套业更辉煌的明天。
气动液压安全阀:应用广投产回报率高 <不干胶全自动立式半自动东北定做定制定位圆瓶东莞贴标机br> “气动液压安全阀"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液压动力系统和液压设备中的安全装置,也可以作限压装置,是一种特殊的阀门,它不同于传统的阀门,传统阀门用机械金属弹簧为动力,只能限中低压力,遇到超过10Mpa以上的压力限压,只能做加大体积的增压设计,因此传统阀门作用于高压和超高压的液压动力系统和液压设备的限压时必然体积笨重,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产品成本高;在使用过程中金属弹簧的疲劳变化大使限压参数波动大,要经常调整才能保证正常使用。由于弹簧材料钢性大不能用不锈钢等防腐材料制作,产品防腐能力差,阀门的使用寿命不长。
“气动液压安全阀"采用高压气体为动力源,运用改变缸体和阀芯大小头比例的设计方案,产品结构简单,体积小,限压稳定,能实现从到成千上万Mpa的限压,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通过特殊设计的“气动液压安全阀"还可作用于矿井液压支护系统的承压支柱安全阀。在承受地层压力过程中实现慢速让压(即压力随地层压力的变化保持恒定压力)和快速让压(即冒顶时一秒钟内将压力卸完的瞬时卸压)从而保证设备无损和人员安全。
由于“气动液压安全阀"具备二个级别(慢速和快速)卸压功能和从低到超高压力的限压功能;具备限压卸压稳定可靠和防腐性能好的优点,本产品可大地提升和拓展液压动力系统和液压设备矿井支护设备的品质和性能。同时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使性能更好,体形更小的液压产品设计方案成为可能。本产品还具备可重复充气、反复使用的特点,使用寿命是传统产品的数倍。
投产条件:投产条件容易具备,现有限压阀厂都可改型生产,如建一大型新厂投资上亿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沿海城市和内地及东西部地区都能具备投产条件。
成本及利润评估:随着产品功能的增强,体积的缩小,使用寿命的延长,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都能下降50%左右,因此利润空间很大,一年内可收回全部投资。
观察:中国核电进入自主品牌批量化建设新时代
在中国核电发展具有特殊的里程碑意义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主体工程,18日正式开工,标志中国核电在经历了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后,步入自主品牌批量化、规模化建设的新时代。
CPR1000圆了中国核电的品牌梦想
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东岗镇渤海辽东湾东岸的红沿河核电站,一次建设四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是中国“十一五"期间批准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大连建设投资公司三家共同投巨资约500亿元人民币兴建。然而,行家说,其采用中国自主品牌的CPR1000核电技术的意义,远胜于它的投资规模。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至2006年底,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2台,大部分是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中国早在1983年已明确采用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但由于种种因素,此前建成的六座核电站十一台机组采用了多种技术,其中既有自主开发的秦山一期,也有在引进基础上自主创新的秦山二期及引进加拿大重水堆技术建设的秦山三期,还有引进俄罗斯技术建设的田湾核电站。
CPR1000全称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按照的部署,以从国外引进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成熟技术为基础,结合多项重大技术改进形成的具有自主品牌的中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
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安全经济性较好的百万千瓦压水堆技术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到1997年5月开工建设岭澳核电站一期,中国核电在20多年间,逐步完成了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并从岭澳一期开始实施自主创新,进行了52项重大技术改进。而开工于2005年12月的岭澳核电站二期,则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15项重大改进,包括采用数字化仪控和*控制室、*组件、半速汽轮发电机组等。
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泉指出,这些改进使岭澳核电站二期采用的技术已成为比原来引进的技术更*、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核电技术。
2004年中广核集团正式确定岭澳核电站二期一号机组为CPR1000的机组后,2007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红沿河核电站采用这一技术建设四台机组,并进行了更为缜密的论证和研究。至此,中国用自主品牌核电技术规模化、批量化建设核电站的梦想终于成真。
自主化国产化步伐驶上快车道
按照的安排,红沿河核电站设备国产化比例将在岭澳二期二号机组7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中关键设备国产化比例不低于85%;一、二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70%,三、四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80%,且要建成安全、质量、进度、投资、技术、环境等6大控制指标总体优于岭澳核电站二期的核电项目。
在中国现有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中,运营管理自主化和工程管理自主化早在岭澳核电站一期的建设和运行中已实现,岭澳一期还实现了施工安装自主化、调试和生产准备自主化,总体设备国产化比例达30%。
岭澳核电站二期在此基础上,工程管理、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设备监造、工程施工与技术服务等均由国内企业为主承担,其中设备国产化的目标锁定在70%。
目前,红沿河核电站工程管理已由业主公司通过委托协议委托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中电投电力工程公司全面参与。工程全厂总体设计和初步设计由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图设计由国内专业设计院完成。设备制造,包括核岛主设备关键铸锻件及相关设备、主泵、反应堆堆内构件支撑板、部分核二级泵、部分核级阀门、汽轮发电机组和全厂数字化仪控系统等均由国内企业为主制造。运营管理由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负责,实施自主化运营管理。
中广核工程公司对承担此项工程建设管理踌躇满志,该公司红沿河项目总经理李晓表示,他们有信心把红沿河核电站建成精品工程,以全面提升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自主化、国产化水平。
拉动国内装备制造业升级意义深远
不久前在大连召开核电装备国产化会议,显然是希望通过红沿河核电站的建设,大力推进核电装备国产化。
促进核电等重大装备国产化已写入去年发布的中国“十一五"规划。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集中的地区,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企业闻鸡起舞;东方、上海、三大动力集团等装备制造企业也摩拳擦掌,加快核电装备制造方面的技术改造。
此前,在岭澳核电站二期建设中,东方、上海电气集团以及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数十家企业分别获得了核岛、常规岛及辅助管道相关设备的生产订单。本次会议上,中国一重等十多家企业又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订了七份联合开发协议,协议均为国内(套)核电关键设备或原材料等重点关注的国产化突破项目,技术含量高,对打破核电关键设备及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降低工程造价,提升重大装备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核电装备制造的一个里程碑。
以红沿河站开工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设备国产化工作显然已成为各方的共识。对此,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表示将重点抓住关键设备和对产业有带动作用的核级设备的国产化,促进国内企业参与核电装备国产化进程,掌握关键设备技术。
我国船舶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快速崛起
2007年8月至9月,中国艘液化天然气船(LNG)将按预定计划在业界的关注目光中正式出海试航。
作为世界民用船舶建造“上的明珠",迄今只有日、韩和少数欧洲有能建造的高技术产品,LNG的建造与完工不仅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强大科技实力的见证,更成为中国船舶工业快速崛起的一个缩影。
中国建造的艘LNG从2004年8月建造合同生效,仅用了一年时间出坞下水,今年8月至9月将出海试航,10月份将交付使用。如此的速度和效率足以让业界注目。
“自主创新,一个产业必将失去发展出路,对处于世界激烈竞争中的中国船舶工业尤其如此。"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谭作钧说。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主要力量,中船集团自1999年7月组建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从艰难起步到行业“"的跨越,其发展态势日益引起世界船舶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中船集团造船完工107艘、602万载重吨,这一产量约占当年全国造船总量的43%,排名世界造船集团二位。从1999年到2006年,基本以年递增70万载重吨的高速度增长,呈现出的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在产量激增的背后,是中船集团对船型不断的开发优化和一批品牌船型的相继“亮相":74500载重吨散货船由于设计的创新与优化一举获得意大利、希腊、香港船东50艘订单;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已累计获得100多艘17万载重吨系列绿色环保型散货船订单,国际在40%以上,并拥有了该型船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
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船集团手持船舶订单超过4200万载重吨,占世界船舶10%以上,骨干船厂生产计划已排至2011年底。
正是由于自主创新所赋予的实力和自信,使中船集团在8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造船工人"到“设计师"与“需求"的转换。
“现实的进步只是一个起点,再经过数年的努力,到2015年,中船集团将力争成为世界造船集团,从而推动中国成为真正的‘造船强国’。"中船集团一位负责人在采访中对记者说。
来自中船集团的资料显示,目前集团自主研制的各种船舶与设施产品“已能够符合世界上任何一家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适用于任一海区和海洋工程"。
从1999年中船集团组建时的95万载重吨年产量,到2006年造船完工602万载重吨,再到今年上半年手持超过10%的世界船舶市场订单份额,中船集团依靠自主创新,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发送出“中国造船业"的无穷魅力。
国际海事界发出这样的评价:“中国造船界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改变着世界船舶工业的格局!"
专家警告:开发生物副作用不可小视
据报道,在日前召开的2007年“世界水周"论坛上,专家们警告说,比起生物为对抗气候变暖而提供的解决之道,它带来的问题也不可小视。
据报道,这次会议传达的信息非常明确:洪灾和旱灾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将世界水资源储备用于粮食生产比用于开发更好。
由于人们认为矿物的使用是导致变暖的原因之一,从而试图减少对矿物的依赖,目前对生物(比如从玉米或甘蔗中提取的乙醇)的需求正在猛增。
不过,尽管生物被认为是绿色,专家警告说,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忽视了其副作用。特别是在不受水资源短困扰的工业国,这个问题更是被忽略了。“世界水周"负责人之一约翰·库伊伦谢纳说,对生物的需求越高,对已非常紧张的水资源的压力越大。他说:“粮食生产和生物生产正处于竞争状态。"
据报道,与会代表还指出,一些可能会为开发生物而开辟新土地,在热带地区,这通常意味着砍伐森林,从而释放出更多二氧化碳。除此之外,这种做法还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消影响。
速热式和热泵式热水器将成主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热水器已成为了居民家庭的必需品。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热水器总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30亿元,其中电热水器(包括速热式热水器、热泵式热水器)有100亿元,燃气热水器约有40亿元,太阳能热水器家用市场规模较大,约有90亿元(不含大型工程机型)。
目前储水式热水器占的都还比较大,但近速热式热水器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速热式热水器体积小巧,约占储水式电热水器的1/20,可以节省浴室空间;即开即用,不用预热,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需保温,节能节水;安装简单方便。热泵热水器市场的年增长率在25%左右,未来3年有望形成每年5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预计这种增长势头将持续5年。
热水器市场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城市家庭有亿户,如果按照50%的购买率计算,对热水器的实际需求量达9000万台,平均每年的低需求维持在1800万台左右,市场空间非常大。有数据显示,仅电热水器的年产销量高达1100万台,近年来我国热水器的销量每年以25%的速度上升,热水器的发展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未来的市场容量将达800亿元。
热水器的市场快速增长,主要是保有量和更新换代的原因发展研究中心中电市场联合调研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热水器拥有率为%,尚未达到饱和状态。有48%的城市居民家庭未来5年内有购买热水器的意愿。
而近年来房地产业持续升温,新居的装修更是给热水器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未来5年包含热水器行业在内的厨房设备市场容量至少有3500亿元。
储水式电热水器已步入高峰
储水式电热水器目前仍然是热水器市场的主流。储水式电热水器的高速增长得益于海尔、阿里斯顿、艾欧史密斯、西门子等的大力发展和竞争,这些成熟的市场模式和稳定的产品质量赢得了较好的市场美誉度。
从中怡康新的数据来看,2007年1月份储水式热水器同比下降%出现下滑趋势。有关专家指出,由于消费群体的阶层不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以前热水器主要满足洗浴功能可以了,现在有人装修房子考虑热水器的安装不能占用很大空间,也不能破坏装修的美观。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储水式电热水器经历了单纯的价格战、以安全、节能、智能和数字化为题的技术战以及综合了技术、品牌、服务等内容的多元化竞争后,消费者的关注点已经逐步转移到产品自身的适用性问题上。在这些情况下,储水式电热水器的一些点显得非常突出了,如体积较大,占用空间较大。安装管路影响美观,热水器供应量少,不能满足浴缸的需要,需要预热,加热速度慢。
速热式、热泵式热水器将成市场主流
速热式电热水器之所以在中国市场很快普及,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用电环境较差,电路不符合要求,安装不了。接地不可靠,易发生地线带电引发安全事故。1999年建设部颁布了新的居民住宅配电标准后,电表和电线已经可以满足安装速热式热水器。“速热防电墙"技术的发明也解决了地线漏电的问题,速热式热水器的市场迅速上升。
国内目前速热电热水器年产销量在80万—90万台,未来5年热水器需求量及目前速热电热水器的增长趋势来看,速热电热水器市场将迎来良机。
热泵热水器在几年前传入我国,发展迅猛。称之为“五代热水器",是利用热泵原理,从外界环境吸取热量加压形成热能来制热水的一种热水设备。尤其是在酒店宾馆、医院、校、集体宿舍、美容美发、恒温泳池、休闲沐足等商用公用事业的大量应用。家用热泵热水器目前也已经广泛应用在一些城市的新楼盘配套工程中。
有关统计表明:一个家庭总消耗的能量中有15%来源于各种热水器,因此,可以说热泵热水器市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据市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06中国城市热水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